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1 分鐘第八小隊工作坊成果本文是一個逐層探索的過程。我們原擬討論瓦剌和明帝國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展現的政治邊界;爬梳史料時,卻意識到文本性質不同,已蘊含對政治邊界的相異理解;從歷史現象,到書寫歷史現象背後的那雙手,討論重點轉為《明史》和《明實錄》對土木堡之變及前後的瓦剌與明關係之書寫,存在什麼差異?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8 分鐘第七小隊工作坊成果歷代長城的意義與變遷──以春秋至隋唐長城為例 一、前言 歷代長城位置略為不同,防禦對象與意義也隨著時代變遷,我們所學到的大家都是用於防禦北方、西北方外族。長城概念起於春秋楚長城[1],歷經秦代連起戰國各國之防禦牆,隋唐重新修築長城,至明代,才成為我們當前所熟知的「萬里長城」...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8 分鐘第六小隊工作坊成果本組擬探討岳鍾琪的族群認同。作為有清征邊大將,與眾所傳聞的抗金宋將岳飛嫡後,岳是否曾在滿漢認同間掙扎?簡單爬梳史料,本組認為岳自身並無設想中的認同性邊界問題;然,本組也從史料分析中發現,不論是清帝國或特定反清勢力,都曾透過岳介乎滿漢的身影,呈顯出互相拉扯、影響的另外兩股認同論述。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7 分鐘第五小隊工作坊成果明代戚家軍軍隊性質探討:與衛所和民壯的比較 一、前言 明朝將領戚繼光為了抵禦倭寇,招募並訓練了一批民兵部隊,史稱戚家軍,該部隊戰功彪炳、連戰連捷,故名聞天下,但這批軍士有別於明帝國的衛所兵,並非因落戶於軍籍而加入軍隊,而是自當地招募的民兵組合而成,那戚家軍的成立為戚繼光在體...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3 分鐘第四小隊工作坊成果海上中間商:以《皇明條法事類纂》20 卷 26 條為例 組員: 李正群、呂家綺、黃宥凱、石康、 游承翰、林家寧、黃水然、高以旋 2019年7月8日 一、序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我們有位小隊員表示,之前有參加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的展覽,對裏面的瓷器產生興趣,好...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3日讀畢需時 10 分鐘第三小隊工作坊成果本文之研究核心為1950年代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政策背景及流行歌曲發展,先以〈四季紅〉、〈望春風〉等兩首當局不認同的歌曲,探討查禁歌曲所需的法條,同時藉民間傳唱的廣度點出官方與人民的邊界;再透過〈古月照今塵〉、〈中國一定強〉等兩首受政府抬舉的愛國歌曲,分析歌詞象徵與政府文化政策。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第二小隊工作坊成果淝水之戰前後前秦軍隊內部之族群問題 第二組:林煒翔、陳君維、顏恩杰、陳柏宇、許祐安、蘇莛庭、王儷恩、張孟涵 一、前言 公元357年苻堅發動政變奪權,隨即重用漢人王猛,在極短時間內消滅北方各國進而完成對中國北方的統一。王猛去世前曾告誡苻堅不應南侵東晉而要先處理國內民族問題。公...
2019ntuhiscamp2019年7月12日讀畢需時 7 分鐘第一小隊工作坊成果服飾與階級:1899與1912年的漢文台灣日日新報為例 一、緒論 「服飾」是人類外表的一種裝飾,代表一個社會及文化上的意義,而「服裝文化」藉由納入人類的文化活動,使服裝作為符號與人的理性思維、感性觀念,乃至市場價值、社會資本等多層面的價值互動。於文化層面上,著裝標準及如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