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七小隊工作坊成果

歷代長城的意義與變遷──以春秋至隋唐長城為例 一、前言 歷代長城位置略為不同,防禦對象與意義也隨著時代變遷,我們所學到的大家都是用於防禦北方、西北方外族。長城概念起於春秋楚長城[1],歷經秦代連起戰國各國之防禦牆,隋唐重新修築長城,至明代,才成為我們當前所熟知的「萬里長城」...

第六小隊工作坊成果

本組擬探討岳鍾琪的族群認同。作為有清征邊大將,與眾所傳聞的抗金宋將岳飛嫡後,岳是否曾在滿漢認同間掙扎?簡單爬梳史料,本組認為岳自身並無設想中的認同性邊界問題;然,本組也從史料分析中發現,不論是清帝國或特定反清勢力,都曾透過岳介乎滿漢的身影,呈顯出互相拉扯、影響的另外兩股認同論述。

第五小隊工作坊成果

明代戚家軍軍隊性質探討:與衛所和民壯的比較 一、前言 明朝將領戚繼光為了抵禦倭寇,招募並訓練了一批民兵部隊,史稱戚家軍,該部隊戰功彪炳、連戰連捷,故名聞天下,但這批軍士有別於明帝國的衛所兵,並非因落戶於軍籍而加入軍隊,而是自當地招募的民兵組合而成,那戚家軍的成立為戚繼光在體...

© 2019by 臺大史學營.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