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Day1
- 張存一
- 2019年7月20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19年7月21日
工作坊摘要、 心得與回饋
記錄人:高于鈜
一、工作坊簡介
此次工作坊共分三次,分別在營期第二、三、四天(7/6,7,8)晚上進行。工作坊的目標是期許學員能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研究方法,透過提出問題,實際閱讀並分析史料,在與組內各學員、隊輔、課程組員的討論後,共同製作出一份小報告,並於第三次工作坊中,以簡報形式發表。然而,因營期時間有限,對材料的閱讀或恐倉促錯謬,所以設立兩堂課程,解說史料分析的基本原則和簡易方法。
二、第一次工作坊目標
在此次工作坊中,主要目標是欲透過此次營隊中授課教師的指定閱讀文本,向學員們說明一些基本的歷史學觀念與方法,以利學員們在進行小研究時,面對史料能更具警覺,且能以清楚的問題意識與架構,在有限的時間中,基於特定史料,對該問題提出回應,或是對材料的反思。簡言之,此次工作坊功能有二,一是史學方法介紹,二則可視為對指定閱讀文本的主題式導讀。然因此次工作坊著重於史料的閱讀與思考,故對於文本及其內容有所揀擇或省略。
三、課程內容
第一次工作坊所處理的指定閱讀文本範圍為羅士傑老師和陳國棟老師所指定的文章(詳細書目資訊見文末)。
(一)羅士傑老師文本討論
首先從羅士傑老師所指定的文本開始,介紹王明珂老師《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書中導言及第一、二章中的重點概念。根據王明珂老師,「歷史」的意涵具備兩個層次的意涵,一個是關於過去實際上曾經發生之事,另一個意義則是由人們認識、記憶、敘述出來的,對於過去的紀錄。在人與情境的互動關係下,基於他對該情境的認識,可能會產生諸多行為及表述,而這種種行為與表述皆是所謂的「表徵」。然而,這些表徵作為人的一種行動,也會因個人的權力與社會位置、與他人的相對關係,而對現實情境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此即情境與表徵的交互建構關係。
如今為人們所熟知的史料,實是產生於特定的情境當中: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可能基於某些目的或用途,而創作、撰寫、編纂出來的。它所記載的不必然即是「事實」,但其至少反映了時人的對於該事實的記憶與認知,對其身處情境的理解與感受。歷史研究者所面對的「歷史文本」是「過去的人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下創作出的社會歷史記憶」。王明珂欲指出的是,這種社會歷史記憶產生於特定的社會情境中,而特定的社會歷史記憶,亦會透過人的行動與表述,反向鞏固特定的社會情境。
緣於情境與表徵的交互關係,研究者所建構出的知識也會作為一種表徵,一種對世界的理解,而影響著當前個人的認知、記憶與行動,影響社會與歷史情境。因而,王明珂援引法國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強調知識建構的反思性,警戒研究者不應讓知識使不當的社會現實或負面的社會價值存續或受到強化。
在《史學反思與反思史學》的第一章〈事實與現實〉中,王明珂指出歷史事實是在特定的社會現實下,方別具意義,為人所記憶、複述,而凸顯其為「事實」的地位。實際存在、實際發生發生之事,與因「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區分、認同體系、規範、常識、審美」等社會現實而凸顯意義的「事實」具有差別,前者不盡然會完全被認識而成為歷史事實,後者則因其與社會現實的符應關係,較易成為「被相信的歷史」,而存在於人的集體記憶中。
此外,另一個與事實界定密切相關的,是知識建構的過程。某一事件被提引為事實,與研究者的所要發展的論述息息相關。研究者也可能因其個人文化先見、觀察角度、關懷主題、理想的知識範式,而對總體事實進行篩選。
無論是因為社會現實或是知識建構過程,在現在對於「過去實際發生之事」的理解必然會有所省略,且可能有所歪曲。在面對史料時,亦當警醒,史料中之記載可能表達了一部分的事實,然而當今被視為「史料」者,是在過去為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書寫、創作、改易、保存,並遺留至今而為我們所知的。此間經歷了種種可能改變此材料內容及物質形式的過程。
第二章〈典範與邊緣〉則延續前述歷史事實與社會現實的關係,指出典範歷史在社會情境中的優勢,及對既有社會現實的強化效果。典範歷史同樣涉及的是對歷史事實、主題、材料的篩選與論述建構;它通常著重於部分的社會群體,並在集體記憶中占據主要的位置。相對地,對邊緣的歷史與文化的關注,則成為反思典範歷史與典範文化的契機,在對多方歷史與社會中行動者的關照下,趨近於整體歷史與文化的面貌。
上述於《史學反思與反思史學》中指出的觀點,可以從三個面向連結到田海(Barend ter Harr)《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導言,分別是(1)事實(2)文本(3)典範解釋。
1. 事實:白蓮教是事實?被紀錄下來的就是事實嗎?
田海在導言中清楚地說明了寫作此書的問題意識:「一場顯然非暴力的修持者運動(以本名「白蓮社」稱呼)是在何時、為什麼轉變成後來的叛亂性的彌勒信仰造反運動(文獻中通稱「白蓮教」)?」(頁4)從導言中田海自陳的三個探討面向(頁1),剛好可以對應到筆者所要討論的三個面向。
首先是「社會宗教現象的重構」,或以較簡明的方式提問:歷史上的白蓮教運動「實際上是怎麼發生的?」;白蓮教運動,作為過去實際發生之事,它是怎麼發生並演變的?然而欲說明此事,光是閱讀既有的史料就足夠了嗎?田海留意到「白蓮社」 和「白蓮教」名號使用的差異,且該名號出自於特定類型的文獻中,代表著該名號的使用局限於特定群體,而這項觀察則指向了兩個子問題:其一是「白蓮教」此一名號在實際情境中的作用,此即連結到前述的「情境與表徵的交互作用」,或者,將他人指稱為「白蓮教」,這樣一種表徵,如何影響了這些被稱作「白蓮教」的人們,即其身處的情境,乃至歷史上的白蓮教運動?另一個子問題則是連結到反思性的知識建構,立於對於「白蓮教」名號的洞察,去探討既有學術研究中對於白蓮教運動的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可能具有什麼誤解?又如何影響了當今學界對於「白蓮教」的認識;而《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作為一部史學研究作品,又應當如何去回應此一歷史主題。
2. 文本:紀錄是誰寫的?為什麼這樣寫?
田海提到多種文本類型,包含審判、奏摺、宗教文獻、寶卷、田野紀錄,這種種史料皆出自於不同背景的寫作者,諸如,佛教徒、官員、文人、研究者,他們可能基於不同的情境或目的,而對事件與他人有不盡相同的理解。從而,我們所面對的文本實是產生於具體的情境當中,由歷史上特定的人所創作出的社會歷史記憶。它不必然承載著所有曾經發生的、絕對客觀的事實,但它傳達了此一寫作者對事件的理解。
以第八小隊為例,該組為探討明政權對瓦剌的態度,閱讀並比較了明史與明實錄兩部史書中對於瓦剌的記載,也另外關注到兩部史書不同的書寫者、時空背景,和在書寫內容與立場上的差異,對文本性質的掌握殊為可嘉。
另外,田海對「白蓮教」作為一種名號或標籤(label)深具警覺,從而也延伸出自稱與他稱的分別,而這也是在史料閱讀中應當留意的關鍵。書寫者是誰、身處在怎樣的時空背景下、書寫者與被書寫者或被書寫之事件有著什麼樣的關聯等,皆是閱讀史料時應當注意的背景資訊。以第五小隊的報告為例,當在探討戚繼光募兵的事件時,應當注意「戚家軍」具有名號的特性,而應審慎看待史料中對於「戚家軍」的記載,而不至過度誇大此一軍種與既有軍事組織間的差異。
(3) 典範解釋:解釋者是誰?解釋是基於什麼材料或觀念?
田海於導言中也爬梳許多研究者對於白蓮教研究的觀點,將其逐一陳列並加以檢視,且他指出過往的研究多是立基於由官方做成的資料,缺少教派自身的書寫資料。在面對既有的解釋時,應當對該解釋形成的根據有所掌握,而這又連結到前述第二項對於文本生產情境的考察。再者,對解釋者及其身處情境的了解,亦有助於評斷其解釋的形成,達成對既有歷史解釋的反思。
此外,《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導言部分展示了寫作一份小研究的三個基本構造,分別是設定問題、研究回顧、材料使用。
不論是觀摩他人如何運用材料,對問題提出回應與解釋,或是在自己閱讀材料的過程中,都可能可以引導自己對原有的問題進行修正、推展與延伸。以第四小隊的研究架構為例,在確立研究題目後,懷著問題意識閱讀與分析文獻,可能找到可對應問題之處,然而也可能發現問題中有某些文獻無法回答的部分,或是未曾思及,但在文獻中意外發現的關聯。帶著種種在史料閱讀後產生的理解或疑惑,再反向重新審視問題或進行推理,如此閱讀與思辨的交互過程即是此次工作坊希望學員能經歷的學習體驗。
📷
(二)陳國棟老師文本討論
第二個部分則是陳國棟老師的指閱範圍,而筆者將焦點放在〈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這篇文章,用以說明文本判讀與考察中的一些基本考量。在這篇文章中,陳國棟提及許多不同類型的史料,諸如荷人與華人文書紀錄、信件、雜誌書報、地方誌等書寫資料,也有畫像、塑像等非文獻資料。此部分除了連結前部分對文本與產生情境的警覺,也欲透過〈雪爪留痕〉中的兩個史料判讀案例——一個為文字記載,一個是圖像,讓學員們思考以不同媒介呈現的材料所具備的特性。
在此部分最後的問題討論中,學員們被要求從〈雪爪留痕〉中提及的多種材料中挑出一至二種,說明該材料的特性,與該材料可能可以如何提供關於過去的資訊。基本討論思路如下:
l 媒介是什麼?
l 媒介在記錄和呈現上的優點與限制?
l 書寫/製作者是誰?
l 材料是如何產生、保存的?
l 用途為何?
l 判讀材料可能需要的技能或知識?
在學員對討論題目的回應中,有人以日記為例:日記以書寫文字為媒介,文字敘述相對於靜態圖像,較能呈現出事件在時序中的發展,而日記多是在長時段中多次寫成,且書寫順序與時間較為確切,也較易呈現書寫者的實際經驗與人際網絡,又,日記多屬個人紀錄,少預設讀者,私密性高,較能呈現書寫者的真正想法;另有學員討論畫像:畫像以視覺圖像為媒介,可直接呈現實際物事於空間中的樣貌,然圖像的再現並不等於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模仿,期間容許繪畫者對畫面中物件配置的調動與虛構。此外,畫像的創作者若未留下姓名,則難以確知。
三、個人心得與回饋
工作坊與製作小報告為史學營近來首次嘗試,而筆者也參與了第五小隊的報告製作過程,默曉要在有限時間和材料下進行閱讀、理解、分析、討論,並將全組成員的想法整合成單一且關聯明確的報告脈絡是多麼困難。間或看到工作坊中提及的某些方法與觀點,在各組報告中得到落實,甚感寬慰。感謝參與工作坊課程並辛苦製作報告的學員、參與工作坊準備工作的所有課程組員和在各組內協助學員的各個隊輔,使工作坊得以順利進行,願各位在史學營中都有收穫。
四、參考文獻
1.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台北:允晨,2015。
2. 田海,《中國歷史上的白蓮教》,北京:商務,2017。
3. 陳國棟,〈雪爪留痕——十八世紀的訪歐華人〉,收入氏著,《東亞海域一千年》,台北:遠流,201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