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天下學說」討論課摘要(曾信豪主講)

  • 2019ntuhiscamp
  • 2019年7月17日
  • 讀畢需時 12 分鐘

已更新:2019年7月20日

甘懷真老師

〈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

記錄人:曾信豪、黃子晏


  本次討論課導讀的文本是甘懷真老師的〈從天下到地上──天下學說與東亞國際關係的檢討〉。由於本篇幾乎是甘老師近年研究集大成之作,若未讀過引用之論文,或對老師的研究無基本的掌握,在諸多概念或術語中可能會迷失方向。因此於討論課正式開始前,先進行「背景的前景化」,諸如老師的研究立場與架構等,以更深入讀懂論文。


背景的前景化

  這裡主要參考自甘老師的〈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一文,[1]從此處管窺老師如何思考政治史研究,並分為動力層面、文化層面、性質層面三部分簡介。


  動力層面,老師認為「中國古代國家的成立不是僅靠來自皇帝陣營的暴力,也包括人民方面對於此政治秩序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承認。[2]意即政治活動的推動不僅是皇帝專制,還有一套政治秩序在背後限制著他,這也讓老師投身法制與禮制的研究,如碩博士論文係研究唐代的家廟制度及京城士大夫的禮儀。此即因為老師認為文化本身即蘊含權力:例如〈琵琶行〉中,白居易聽到樂師彈奏長安宮廷音樂時寫道「如聽仙樂耳暫明」;而對於江州本地音樂卻感「嘔啞嘲哳難為聽」。兩者對比顯見,此刻聽見的長安音樂,這套因貶謫而失去的禮儀與文化符號,讓他清楚意識到被放逐,意識到失去了與京城士大夫互動的權力。[3]

  文化層面,老師認為「儒學作為一種政治論述而言,並非有固定的內涵」,[4]亦即認為儒家的政治學說,是戰國中期以來,儒者為了政治鬥爭需要所建構的;但這些詮釋同時受限於歷史脈絡,如學術傳統、知識範疇、內容條件等。以本文為例,諸如天子與國家、人民的關係,便是春秋時代的儒家未曾有意建構的,因此戰國至秦漢的儒者便須借儒家文獻賦予關係理論的正當性。

  性質層面,「中國的皇帝制度……不是今日民族國家的政治體制,而是一種以中國天子為中心的某種普世帝國」,[5]因此探討皇帝制度時,不能受限於一國史的框架,需要理解東亞諸政權間的文化交流現象,這也是為何甘老師會對日本、韓國的政治制度一併加以考察。


  簡單將甘老師的背景前景化後,我們可以先思考老師的出發點,做出回應或修正,這些都可能影響我們對這篇論文的評論;不過以本次討論課的經驗而言,大家基本上都認可上述觀點。接下來就可以解題——為什麼本文篇名為〈從天下到地上〉,作者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什麼?當用天下理論解釋中國中古史時,作者又是怎麼幫論文分段,把時間切成好幾期的呢?

  關於前一個問題,大家基本上都認為,是要點出「天下理論」跟「地上秩序」的不同步調。關於後一個問題,可能較接近的答案是分成三河王權至秦始皇、秦始皇至五胡十六國之始、五胡十六國終至隋唐、隋唐至五代十國末年;原因是恰好經歷皇帝制度創設、胡人稱帝、拓跋國家、回歸地上商業秩序等大變動。也有小隊員僅分成周初至春秋之始、春秋至秦始皇、秦終至楚終、漢代以後;著眼點是統治階層中,戰爭王與祭祀王身分的配合與否,雖然也是一種分類方式,但可能與論文之設定稍有出入。總而言之,理解作者的架構主要是方便我們理解內部敘述的章法;同時提醒自己在以後書寫論文時,可以如何架構論點。


祭祀王與戰爭王[6]

  重新回到論文本身,我們可以先談論最原初的天下政體是怎麼被創建起來的。

  西元前11世紀之前,華北的政治實權大概有唐人、殷人、周人三個王權,此三王權又稱「三河王權」;而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後,將身份轉變為祭祀王,宣告統治的範圍是天下,並且決定定都在現在的洛陽,也就是當時認為的中國。[7]到西元前9世紀,隨冊封體制成立,政治階層與秩序也逐漸明顯。前8世紀出現新的政治經濟單位,也就是國家,國家之間互相鬥爭,形成了霸者政治,出現春秋五霸;而周王權也逐漸衰微,只剩下尊王攘夷的宗教身分。

  戰國中期各國仍在封建體制的架構下試圖稱王,百家論述也以國家為中心,他們創造的理論綜合而言,便是「天子受天命、居中國、治天下」。此體制中,天子與各國君主藉朝貢、冊封等方式建立關係,君臣則以宗教定倫理。戰國七雄中,只有秦國想取消大夫的「家」,一律編為國家的臣子;秦滅六國後也確實採用此政策,在「天下一家」與「郡縣制」的體制下,形成一君萬民,此時,便須建立天子直接統治平民的正當性。

  秦始皇使用多種方法確立平民跟天子的關係,其中之一是改變首領的性質。如前所述,周王權的性質是祭祀王,而其他霸者為戰爭王,秦始皇所做的便是結合這兩種性質。因此他走遍各大寺廟,塑造統治的正當性(「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8]);同時另立皇帝號,其中皇字從古代神名處借來,其實就是要呈現自己的神格性。

秦政權瓦解後,下一個政權楚政權卻回到傳統戰國的論述。項羽稱作霸王,「欲以力征經營天下」,[9]當然是槍桿子出政權的戰爭王;祭祀王的身分他則交給楚義帝,這點可以從「必居上游」看出,[10]這是一種象徵性的祭祀王姿態。總之,這種戰爭王與祭祀王分離的型態,後來的繼位者劉邦並沒有採納,而是接受了皇帝制度。

不只皇帝制度,在很多制度上漢朝都選擇繼承秦,這也讓我們忽略了秦與漢之間還有一個楚;然而漢朝的郡國制有一部份是來自楚政權。這就好像秦主張承襲自周,但正確的歷史圖像應該是「六王畢,四海一」,[11]周王權在三十幾年前就已結束了。因此,在做研究時要小心,不要被正當性的論述混淆;要理解歷史真實的面貌,才能掌握政體或是制度的流變。[12]


從五胡亂華到天下理論的再詮釋[13]

  戰國以來創立的天下制度,基本上僅套用於中原人士身上;但其實在中原早有許多非農業族群,如「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等,[14]北方已有眾多高度武裝化的遊牧人群。漢初的認知也是「北有胡苑之利」,[15]北方的馬匹資源甚得中原漢人垂羨。

  到五胡亂華時期,胡人也開始自立建國,重新詮釋了天下制度。所謂五胡亂華,第一階段是劉淵的匈奴政團,打敗劉琨為首的并州刺史,讓匈奴政團從外夷屬國變為中國,並以郡縣制支配漢人,以單于台支配境內胡人。第二階段是西元319年,石勒的趙國更進一步動員華北與塞北的胡人,諸如鮮卑或氐族都開始以中國制度建國,最後均被前秦的苻堅整併為一國。但隨苻秦瓦解,則又進入第三階段,五胡十六國中有十國在此時期建立,他們都已超出原先漢天下的範圍,顯示原先的四夷屬國開始中國化。

  但是這些新建國家,在自我認同上也有一番自我掙扎,甚至演變成國內的政爭,在此僅以北魏為例。「登國元年春正月戊申〔386年〕,帝即代王位……夏四月,改稱魏王。[16]鮮卑族的拓跋珪即位才三個月,便將稱號從代王改成魏王,主要就是因兩政團的鬥爭,這兩個政團可以簡單分為塞北派與華北派。

塞北派主張的國家是「塞外+塞北+華北」,並以平城為中心;華北派主張的是「塞北+華北+華中+華南」並以洛陽為中心。塞北派擁護「代」為國號,因為「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17]使用的是中國天下觀中,以發源地作為國號的概念,但代地於秦帝國郡縣以前,是不在中國天下地理範圍內的;華北派則擁護「魏」,因為「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18]完全採用了天下理論,而輕忽了「北方廣漠之土」。[19]

  後見之明來看,華北派自然取得了勝利;然而兩派的鬥爭並未停息,於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以及遷都洛陽時更加劇烈。根據甘懷真老師的研究,這甚至影響了五胡十六國到唐代的政治,例如六鎮之亂便是塞北派的反撲。

  鬥爭延續到北周晚期,由華北派的楊堅掌權,立國號為隋。隋承襲漢帝國的天下觀,因此有南向統一的動力,同時「易周氏衣冠,依漢魏之舊」,[20]宣告自己承襲秦漢的天下政體。但不久,隋就被有代人性質的李淵政團擊敗。


唐帝國的北亞天下及崩解

  唐帝國兼納北亞天下與中國天下,但依舊要順著北亞天下的政治秩序,這點可以從西元626年的渭水之盟中,唐太宗向突厥稱臣得知。但到西元630年,唐帝國擊敗突厥,成為北亞天下的首領,因此「諸蕃君長詣闕頓顙,請太宗為天可汗」。[21]值得注意的是,天可汗的稱號其實是「皇帝-天可汗」,是「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22]而非單以天可汗身分統治塞外到海南。從此處也可看出唐帝國的二元性。[23]

  因此,天下領域與宮殿之中有更多胡人便也不足為奇,如安祿山即是被稱作「雜種胡」的粟特、突厥混血兒,[24]他所領導的安史之亂也成為最後一次的胡族建國運動。安史之亂後,由於唐帝國借用北亞天下的政治網絡平亂,轉而失去控制塞北與塞外的能力;各外國內部國語運動的出現,也使得溝通與介入統治更加困難。

  到了晚唐,隨藩鎮武家與市鎮網絡的興起,「天下」理論離「地上」秩序更是愈來愈遠。毛漢光老師就指出「晚唐魏博牙軍及五代魏博銀槍効節軍常常自擁藩帥,影響政局,其威勢常凌駕藩帥之上。」其綜覽五代,發現地方的職業軍人勢力高過中央派遣的將領,甚至掌控生殺立廢大權,後周將領趙匡胤的崛起也可從此角度去理解。[25]

  至於市鎮網絡的興起,則可以從黃巢之亂觀察。黃巢身為商人,潛逃時自然是沿著最熟悉的市鎮網絡,這條路也方便補給資源;然而,這是帝國所無法控制的網絡(跟行政區劃雖相近,但不會完全相同)。把時間軸稍微往前拉一些,在杜牧的〈上李太尉論江賊書〉,[26]就可以看見劫江賊如何利用茶商的網絡銷賣贓茶,同時影響唐帝國的江淮稅賦。因此,宋朝開國以後就立都商業重鎮汴京,拋卻過去天下理論中的首都洛陽,而天下理論在中華帝國勢力內的運用也大概到宋告一段落。


屬國與外國

  中國天下與外國、屬國互動,大概可以追溯到冊封體制。至五胡亂華時期,有更多國家開始在中國天下觀的秩序中得到定位,這可用西元355年,前燕冊封高句麗君主為例,此後高句麗的君主一方面名義上是中國官員,而國家又繼續是外夷之國。至於中亞型國家、東南亞型國家對中國天下的看法與參與情形又各自不同,可以參考甘老師〈從天下到地上〉一文。[27]

  但除卻歸順的外國,各朝尚各自有外患。承繼前述晚唐的討論,彼時最大的外患應是吐蕃。唐與吐蕃交戰幾乎屢戰屢敗,唐代宗廣德元(763)年,吐蕃甚至曾攻進長安,另立傀儡皇帝,林冠群老師認為這是吐蕃天下秩序壓過中華天下秩序,以上國身分懲罰下國之舉。[28]因此我們可以探問:「曾為天可汗的唐帝國為什麼會輸得這麼慘?」

  林冠群老師在《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等著作中指出,唐帝國最大的錯誤,或許是錯認吐蕃是游牧國家,也搞不清楚吐蕃自有參酌中國天下、但又有所變化的天下觀,以及相應的擴張企圖;因此唐帝國一直以為吐蕃只是像一般游牧國家,要掠奪資源而已。然而吐蕃是農業為本的國家,不僅要爭奪領土,背後更有宗教性的力量凝聚貴族與國家,並驅使他們打仗。[29]由此我們得知,其實帝國對於邊疆不一定能很好的掌控,有時甚至連一些基本的東西都弄不懂,畢竟不同政團也可能發展出自己的天下觀以抗衡中國天下。


後之視今,今之視昔

  唐蕃關係是中國史很特別的一章,如林冠群老師考證,早在安史之亂(755年)前的中宗神龍二年(706年),唐與吐蕃便可能曾以對等方式和盟,絕非待到北宋澶淵之盟。[30]但是唐蕃關係史從民初到現在,因為涉及西藏主權的敏感問題,其實學者很難處理。中共民族政策中,官方統一編纂民族誌,即有抹滅西藏過去獨立性的意圖;[31]而近年強化打壓,更使豐富的西藏專書中,獨缺唐蕃關係的重要章節,或是敘述立場極為偏頗。[32]這就像是在民初的民族主義史觀下,天下制度都是用儒家經典的理想情況來探討,強調天下制度的偉大,而忽略了實際的運作情形,這也是甘老師希望澄清的迷思。

我們也可以戴著這副眼鏡去看過去的邊疆研究。

  既然有學者能以「吐蕃自古便是中國的一部分」為最終論證出發做研究,當然也有「東北自古便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自古便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樣的論證目標。前者最有名的自然是傅斯年先生的《東北史綱》,其道:「史學家如不能名白以黑、指鹿為馬,則亦不能謂東北在歷史上不是中國矣![33]然而此書一出,隨即受到猛烈的抨擊,指其錯誤萬端;後者則近年尚有許多大陸學者或發言人,以統戰為目標喊出這樣的口號。幸運的是,回歸歷史,已有眾多學者駁斥此論調,而點出在康熙帝將台灣納入版圖以前,台灣僅是海外之地而已。[34]綜上所述,也可知曉,讀論文時將作者的背景前景化有多麼重要。


  重新返回甘老師的論文,我們可以歸納出此篇的三大論點:

  1. 天下從來是列國並立。

  2. 天下作為東亞王權制度,為東亞列國統治者所採用,建構國際政治關係與國家地位。

  3. 「中國天下」與諸國與諸家是不同步發展。


  讀完這篇論文後,我們也可以思考「政治性的宣示」與「社會實際情況」兩者的互動關係:比如這種宣示是如何被製造運用,如何被散布,而由誰散布?而社會情況又是如何被塑造的,為何當局者有意識的不去看,或者看不見?如此一來,才能從表歷史看見裏歷史,或許,這才是歷史學所要追求的。


註腳

[1] 甘懷真,〈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收於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頁i-x。


[2] 甘懷真,〈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頁iii。


[3] 甘懷真,〈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頁iv。關於文化與權力兩者互動關係的探討,近期受到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影響,也開始關注「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空間中作用的狀況」,詳參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台北:聯經,2014),頁i-xvii。


[4] 甘懷真,〈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頁vi。


[5] 甘懷真,〈自序:兼論中國政治史研究的展開〉,頁vii。


[6] 本節詳參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十六卷四期,(台北,2005),頁13-56。


[7] 洛陽被稱為「中國」的原因,詳參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收入張崑將編,《東亞視域中的「中華」概念》(臺北: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7),頁3。簡言之,當時的洛陽被認為處於三河王權的中心,而「中國」稱號約於西周前期出現。


[8]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頁1367。


[9] [漢]司馬遷,《史記》,頁339。


[10] [漢]司馬遷,《史記》,頁320。


[11] [唐]杜牧,〈阿房宮賦〉,收入[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7744。


[12] 詳參甘懷真,〈是「周秦漢」嗎?〉,甘懷真的歷史教學與研究,http://kan.blog.ntu.edu.tw/2012/03/19/%E6%98%AF%E3%80%8C%E5%91%A8%E7%A7%A6%E6%BC%A2%E3%80%8D%E5%97%8E%EF%BC%9F/(2019年07月20日檢索)。


[13] 北魏國號之爭詳參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頁14-19。


[14] [漢]司馬遷,《史記》,頁2885。


[15] [漢]司馬遷,《史記》,頁2044。


[16]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頁20。


[17]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頁32。


[18]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頁621。


[19] [北齊]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頁621。


[20] [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隋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頁13。


[21]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頁5494。


[22]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頁5494。


[23] 甘懷真,〈拓跋國家與天可汗:唐代中國概念的再考察〉,頁19-22。


[24] 關於胡族身分問題,詳參榮新江,〈何謂胡人?——隋唐時期胡人族屬的自認與他認〉,《乾陵文化研究》(2008,陝西),頁3-9。


[25] 詳參毛漢光,〈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本2分(1979,台北),頁301-360。


[26] 杜牧,〈上李太尉論江賊書〉,收入[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頁7787-7789。


[27] 對於東北亞的討論,中文論文主要可參考甘懷真,〈第三世紀辰王政權與東亞冊封體制〉,《新史學》,22卷第3期(台北,2011.9);同氏著,〈古代東亞國際關係中的高句麗〉,《史學志》,50(韓國:檀國大學,2015.6),餘可參文章原註腳。對於東南亞的討論,老師引桃木至朗, ‘“Mandala Champa” Seen from Chinese Source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Singapore: NUS Press, 2010);台灣出版界對於東南亞型國家較深入淺出的介紹,則可參考石澤良昭著,林佩欣譯,《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台北:八旗,2018)。對於中亞型國家的討論,森安孝夫著,張雅婷譯,《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騎馬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台北:八旗,2018),對冊封著墨較小,但亦詳述中亞型國家勢力變化,以及都護府等制度、與唐帝國關係,可試比較其在天下觀之定位。


[28] 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2016),頁391-397。


[29] 較簡短的論證與說明,可參林冠群,〈唐代吐蕃屬性與政治文化研究〉,《中國藏學(CSSCI)》,2013-S2(2013年11月),頁3-20。


[30] 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2016),頁23-24。


[31] 此處可與本次史學營,吳啟訥老師的文本對照思考。


[32] 林冠群,《玉帛干戈:唐蕃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2016),頁49-53。


[33] 傅斯年,《東北史綱》卷首「引語」(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頁3。轉引自周婉窈,〈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收入氏著,《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台北:聯經,2012)頁187-188。


[34] 周婉窈,〈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例證〉,頁151-188。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稻草人》觀影整理

課程組長 張存一 本次史學營電影欣賞,選取1987年由王童執導的《稻草人》。 單看劇情,《稻草人》就是簡單的喜鬧片: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台灣農村,兩兄弟的農地被地主與糖廠轉賣、牛隻與農具充公奉獻;家庭龐大,卻將無以營生。某次美軍空襲後,一顆炸彈墜落田中而未爆,日人長官表示,上繳...

 
 
 
民族識別政策(林易陞主講)

本次討論課以吳啟訥老師的〈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中共民族識別政策的歷史線索和政治面向〉為主軸,其旨在剖析1950年代,中共穩固境內族群關係的民族識別政策。本課程兼採簡報講述、問題搶答、小組討論發表等方式,藉由人群分類的歷史線索、中共當局的政治動機與實際操作策略等三種切入角度...

 
 
 

Comments


© 2019by 臺大史學營.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